「大家说」是一档关注艺术设计、教育思考、探索专业深度、社会话题的访谈栏目,也是提供名师对话与资源链接的整合平台。
【大家说】
Interview Art&Design
深度访谈
“大家” 是设计大师、教育大拿、行业大咖!
“大家” 还是学生、家长、老师、朋友!
EBEN创始人耿磊老师将以访谈的形式,采访行业“大家“。把他们独特的艺术视角与立场,前沿的设计理念,有趣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希望通过【大家】引领“大家”成为【大家】!
本期·特邀嘉宾
讲 座 大 纲
01 跨专业与抽象化设计思维
02 海内外教育抉择与设计之路规划
03 如何通过竞赛丰富自己的设计履历
访 谈 节 选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跨学科设计未来的发展?
范寅良:设计领域比较核心的点有两个:一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意识,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最开始学的是展示设计,出国之后才进而学习了室内、建筑、和城市规划,这些专业知识诚然为做项目提供了很多专业知识的储备辅助,但做设计本身的核心是不变的。
现在出现越来越多混合和交叉的专业,它们具有很多相通性,大家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就好。
主持人:为国家形象而设计是一种什么体验?
范寅良: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涉及国家形象的官方项目,包括70周年大庆,亚运会的开幕式等等。
面对这类项目时,我们会更多地站在国家的层面和角度去想,而不是单纯作为设计师的角度去思考。其实这本质上还是“为谁而设计”的问题,当我们为国家形象而设计时,就要站在国家层面去思考,为国家形象而发声。
做跨专业设计也一样,核心是设计的对象,不要被自己心中的“专业壁垒”所设限,去了解你所为之设计的对象,全方面深入地了解它,才能够找到最准确的切入点。
主持人:多年海外留学工作生涯给您带来了什么?
范寅良:海外留学对我来说比较大的收获是在实践经验上。我在德国留学和工作待了十几年,期间跳槽换过很多公司,为的就是多做事情。
清华大学有句校训是“行胜于言”。跨专业的项目做得越多,积累的经验会让你越有信心面临下一个挑战,提升自如应对的能力。体验,经历,和实践特别重要。
主持人:在学校和在工作中做设计有什么不同?
范寅良:在国外公司的工作中和在学校完全不一样,因为实践项目的推进是无法重来的,不像在学校会有老师帮助你指导你重新修改。
过去踩进的每一个坑都会让我们在以后处理问题时,变得更严谨。因此那些惨痛的失败的挫折,一定都会让你记忆犹新,并在之后的道路上提前规避它,少走很多弯路。
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在“设计”之外去多积攒生活的经验,经历挫折和磨练,增长自己的阅历,才能更好地为设计对象而考虑,反过来做出更好的设计。
主持人:如何在Teamwork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范寅良:大部分的落地项目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对于设计师来说比起追求全面,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事情做到极致,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所在领域的价值。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由许多在单领域发挥价值的角色碰撞搭建起来的。
主持人:可以和大家聊聊您出版的《设计思维基础》嘛?
范寅良:《设计思维基础》这本书里面主要是提到了我们如何通过抽象设计思维,将生活中的元素转化为我们脑海中的设计灵感。里面我用自己学生的几十个案例,去逐步讲解了从生活观察到设计转化到全过程,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这种设计思维的培养方法。
主持人:当下大学生如何面临未来抉择的迷茫?
范寅良:每个同学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在这种时候,我们要想清楚自己最后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或者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那倒推成为这样的人应该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够自我实现。
例如有国际化的视野,有足够的竞争力,丰富的项目经验,经历,案例等等。以及规划自己的时间,接下来的多少年都需要做什么。有了目标之后,找清自己的方向就不那么难了。
主持人:作为清美的导师,您在阅览作品集中,如何判断作品的好坏?
范寅良:作品真正输出的核心是关爱和具有责任心的,切实解决某个问题,就是一个好设计。不要本末倒置,重视炫酷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设计本身的价值。因为设计师都会一针见血地看到你作品的核心和你解决问题的巧妙程度。
其次,就是作品在输出过程中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很重要,因为设计的思维过程就是含金量最高的地方。例如你从某个点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推敲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最好让大家看见。
放大思考过程给别人看,也是对问题分析能力的一种体现,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访谈部分节选就到这里啦~
感谢范寅良教授的精彩分享!
想要观看完整访谈的同学们
可以戳↓下图观看本期访谈完整版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下列图片解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