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hao导师拥有央美视觉本科和伦艺室内硕士的教育背景,曾任职于著名的荷兰设计事务所LAVA,后回国创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涵盖建筑设计、室内空间、产品、科技研发等诸多领域,先后参与各大设计周,团队曾获得多个国家专利。
在从设计实践转向“设计输出”的教育领域中,Wenhao导师拥有5年+资深的跨学科教学经验,擅长将实践经验与学术结合,挖掘培养学生个人独特的设计思维和亮点。
01「 空间设计」从视觉跨界空间!
Q:当时申请就读期间,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我当时出国算比较早,没有专业的辅导老师和我讲该如何准备每个环节,什么样的标准会更符合国外的教育。而且我当时是跨专业申请,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的状态,所以在申请面试期间伦艺当场给我下了offer也让我很惊喜。
Chelsea校园中心广场的夜晚
切尔西的教学和央美有相似,也有差异很大之处。相同之处就是拥有很高的自由度,也多亏在央美学习了四年,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对设计以及美学有自己的标准,会定期update自己的资料库。
Chelsea Workshop里制作毕设模型
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研究一个话题,一个作品,一个人的深度。可能我们在读本科的时候,只是在找图片,复制粘贴文字,但英国硕士阶段的教育不然,它需要你有深刻的全方面的研究,不只是要过程,展现收集分析的数量,更重要看结果,看你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研究。
与UCL合作课程小组讨论
研究生阶段对于过程标准也会更严谨,小到一段话的引用,它的出处,出版物,时间都需要被记录。任何研究行为都是立足于学者严谨的角度,而不是我们汇报PPT里为了看起来“专业”而填上的“装饰”。
这也是我一直和学生强调的,在准备申请时就要养成好习惯,作为过渡到硕士阶段,将要面对新的教育模式的准备。
Q:您觉得跨专业的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积极的/有意思的影响?
之前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跨度都比较大。从央美的平面设计到伦艺的空间设计,这让我对于各类学科的包容性和接受度会比较高,我自身也是一个很欣赏开放性设计的人。
MAISD(MA Interior Spatial Design/之前切尔西学院开设的室内专业)毕设装置现场安装
在工作时也因为有机会,接触到不少不同种类的项目、设计师、行业制造商等等,在专业眼界和知识储备上都得到了大量的积累。
毕设展览现在装置
日常我自己除了设计和美学,也会关注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商业变化,探索宇宙,生物话题,都市传说,游戏等等,也就对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热情。
这也是导致我在学生面前脑洞比较大,各方面都可以尝试融合到设计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历和积累让我打开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的格局,不局限于专业本身的设计,就像那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同时也会让自己变得有趣,健谈。
Q:可以聊聊看从海外到国内,几段不同行业领域的工作给您带来的体验收获吗?
在荷兰LAVA事务所时期的项目
在LAVA收获很多的就是大家对设计钻研的深度,对一个形态,一个颜色,一个定位都会严格把关,头脑风暴是我们最常做的事。
回国后合作创立了自己工作室/设计品牌
后来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北京青野共和建筑设计)。面对的项目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经历的,对接上下游有很多不同行业标准和国家准则,需要熟知并“恶补”经验,重心放在技术对接,及对甲方需求的把握,汇报的精准度上。
而教学,则打开了我对一届届新生血液的沟通方式。以前都是面对比我年长很多,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现在我则需要把知识,有效的传授给正迈进这个专业,或者完全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如何沟通和让学生理解是最大的挑战。
在线下校区给学生上课
同时我也会有动力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眼界和认知,来应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想研究的方向。学生从一窍不通到能完成自己的设计项目,这也是我获得成就感和高兴的方面。
Q:可以分享看看最新的优秀学生作品嘛?
优秀的学生有很多,可以聊聊最近一届申请的王同学,他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念的环艺专业,最后拿到的录取有UAL伦艺,RISD罗德岛,Pratt普瑞特,GSA格拉斯哥艺术等。他也算是我比较早期的学生,从大二就开始跟我学习,一直到他大学毕业后出国,我们一起相处了3年整的时间。
王同学作品《Way Back Home》
王同学是一个十分细腻的设计者,从对外部环境以及事件的觉知力和高敏感度,到认真对待自己设计的每一处细节,他都会做到精益求精。
通过这个项目能看到他从最开始的纠结与不善表达,到沟通表达与项目规划能力都有了很快速的成长。
《Way Back Home》因为敏锐,他的项目大多数都会从自身的感情出发
这个项目就是他从姥爷的情况出发,体会有阿兹海默症患者和家庭痛苦与无奈,将生活上琐碎的事,生活行为的提取,转化成另一种正常人可以理解的展览体验形式。这让来看展的观众可以潜移默化生成同理心,比起科普的直接“教育”来得更能打动观众。
作品对于每个空间的选取,体验的设计,规则的设计都十分细腻。可以说不是亲身经历过,仅靠想象所无法到达的挖掘事物细节的深度。
《Way Back Home》
也希望各位同学在做项目过程中,更多去体验真实的情况,不要“想当然的设计”,我们的知识和眼界是局限,需要有亲身经历,才有话语权。
Q:如何看待国内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哪些可能性?
室内方向回国就业的范围属于比较广的。例如可以进设计院,国内外建筑事务所,家具设计,软装,产品设计,活动及展览相关,美术馆相关,地产行业相关,实体产业等等。
创立设计工作室时的部分商业项目
海外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方向本身包容度较高,更多的研究空间和人的关系,城市生活,历史与现代化进程,建筑与环境,人的情绪与体感,空间哲学等方面,并不会局限在狭隘的“室内”的范畴,因此未来发展的可塑造性会比较大。
02「 作品集 」空间作品集如何准备?
Q: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作品集导师?
从设计师到设计导师,是两种不同的输出方式。一者是以专业去匹配甲方需求,换取金钱和其他利益。另一者则是把你的专业知识传授出去,同时不断的更新你对全球的设计和教育的认识,每一个学生项目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暑期在给学生们上课一起讨论
有趣的话题,独特的视角,新的价值观,天马行空的想象的项目,往往也会给我带来新的冲击,激发我对这个世界的新的思考,这是作业一个服务甲方的设计师获得不了的。
Q:优秀的室内作品集需要具备哪些特质,或者您会注意把控学生的哪些地方?
● 设计逻辑
首先是整体的设计逻辑,逻辑是最重要的。别人可不可以读懂你的设计?如何快速了解你在关注什么,怎么解决,亮点如何,效果如何,顺序和表达重点很重要。
● 作品选题
其次是作品选题,选题一定要跳出常规的认识框架,要有社会性,有推动意义。切勿大而空,可以很思辨,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随波逐流。然后是细节。
Wenhao导师/解同学作品-Homing-目前就读UAL Camberwell MAISD
Q:创作中遇到瓶颈,您会怎么解决呢?
需要分类是什么阶段有瓶颈,如果是创意和寻找问题阶段,和设计成果或者设计展示无关的内容,一般我会转向一些电影,社科资讯,综合科学,书籍等,开拓搜索范围。
如果是设计过程的技术,或者想法创意上出现瓶颈,那我一般是和别人沟通,看看朋友的意见,或者到设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中,预想设计的成效,发现更细节的问题。
Q:对于想学室内设计,或者在犹豫专业方向的小伙伴,您有什么建议?
如果在犹豫,或者对这个专业还没有清晰认识的同学,可以上Archidaily,gooood,designboom,和很多和空间设计有关的网站或公众号,看看设计出现在现实中和即将出现在现实中的设计,是否打动你。
未来你的工作方向,研究内容,和现实生活有很多重叠的部分,可以先从直观认识入手感受。
Q:有哪些设计师的作品是让您印象很深的,或者对您影响很大的么?
有太多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对我造成影响了,例如Olafur Eliasson,Thomas Heathwick,Nendo,Sagmeister,Rem Koolhaas,Richard Rogers等。
Olafur Eliasson-River Bed
Thomas Heathwick-the Seed Cathedral
Rem Koolhaas-Prada Foundation
Nendo-Cabbage Chair
Q:未来您有什么打算呢?
我想未来会继续专注在对设计与教育领域的深耕上。
“与各种不同的学生沟通,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当代的设计方法,能让在校的学生们理解并很好的吸收。“ 对我来说非常具有挑战和意义。
由wenhao老师领头的EBEN暑期课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如果你对艺术作品集、建筑空间专业感兴趣,
可添加 一诺 小助手,
了解最新的课程开设信息,还有课程优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