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学员特别篇:东艺大+早稻学长学姐Couple升学经验分享!

2023-04-24 09:14 免费咨询:400 696 6006

「大家说」 是一档关注艺术设计、教育思考、探索专业深度、社会话题的访谈栏目,也是提供名师对话与资源链接的整合平台。

【大家说】

Interview Art&Design

深度访谈

 

“大家” 是设计大师、教育大拿、行业大咖!

“大家” 还是学生、家长、老师、朋友!

 

EBEN创始人耿磊老师将以访谈的形式,采访行业“大家“。把他们独特的艺术视角与立场,前沿的设计理念,有趣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希望通过【大家】引领“大家”成为【大家】!

 

 本期·特邀嘉宾 

讲 座 大 纲

 

01 国内外本-硕-博升学之路

02 获录东艺大的超强时间管理+全过程分享

03 日本院校申请攻略+研究方向

  访 谈 节 选  


主持人:东艺大和国内考研的作品有何区别?

 

华夏:东艺大因为是美院,在作品准备上会更偏艺术性。整体作品的和谐度和美感很重要,在呈现上对于调研这块会稍微弱化,但是不能没有,只是在作品呈现里是弱化的。

 

国内研究生相对会更重视我的产品和设计是怎么来的,怎么一步步推敲的过程和逻辑很重要,这可能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主持人:有什么考研的经验值得给大家分享?

 

卢瑶:我觉得时间管理是很重要的。我做一件事会比自己预留的时间更快完成,这样后面就会有比较富裕的时间去巩固知识点,关于很多同学有拖延症这点是可以被克服的,一旦熟悉高效率的节奏,习惯就会逐渐养成了。

 

抛开学习知识点,专业技能这些,考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以及时间的管理。好的生活学习节奏可以让你整个人变得顺起来,不会产生太多负面情绪,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主持人:从国内环艺专业转向日本的建筑方向,过程中是怎么衔接的?

 

卢瑶:国内的环艺其实学得覆盖面更广一些,而日本是没有环境艺术的,它开设的是环境设计,或归属于建筑学科下面的都市空间,居住空间等等方向,专业分得非常细。去了日本后我才开始正视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摸索过程中发现原来可能我一直专攻的方向是偏建筑类的,因为我比较执着于做城市空间,包括居住空间改造这类的项目,这正好是我未来想要研究的,所以就申请了早稻田建筑方向下的都市空间。

 

日本的建筑空间设计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很多时候是用手思考的,会通过手工模型去感受空间的尺度。之前在国内更多是通过SU软件来看软件里的空间如何,然后放到Lumion,Rhino去做很酷的渲染效果,选择自己要什么样的东西。但日本的设计很淳朴,他们在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在表达自己对空间的感受。

 

例如 通常会先做充足的民风调研,需求调研等,然后会做大量的手工模型手绘等等,去不断推敲和思考验证,以及尺度感的把握,整个设计推敲到决定的过程十分“顺畅合理”,也许一个项目会做很久,做非常多模型,最后的出来的作品可能特别小(尺度),但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验证过程。

 

所以,当看到那些东西的时候,你会感觉没有太多可质疑的点,因为他已经把你能想到的质疑,用他能想的方式已经全部验证过了。

 

主持人:东艺大和早稻田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卢瑶:东艺大会更偏重实践,对于研究计划书或论文不是那么看重,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设计阐述明白,通过实验论证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除了十分注重设计实践和设计结果,加上是艺术类院校会更偏美学和感性。

 

当然也会有学习阶段不同的差别,本科我们更多是在学技能和方法,而硕士期间需要我们用这种方法去试图解决一些我们身边的事,但到博士阶段就需要你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解决一个只有你自己发现的问题,研究其实更细化了。

 

早稻田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的代表,他的博士会很偏重理论成果和数据成果。用这些成果去验证你的实践,必须要用数据去说话。作为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来说,两者还是会有一些差别。

 

主持人:从日本研究生到修士考经历了什么?

 

华夏:东艺大导师跟我说过让我很受用的一点是:研究是你自己的,我给你提供意见,但我不左右你的思考。所以我们的交流模式是,我会做大量的产出,然后与他讨论再逐步完成我的作品。在产出的过程中无形地深化明确了我自己的想法,在修士考之前我想给教授展现出我更多的一面,所以后面我又加了两三个相当于先行研究的作品,这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小挑战吧,自己会有一些压力。

 

研究生会和教授有很多深入的交流,比直考修士有更多能和教授学习并且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其实不这么努力也可以,但我还是不想让自己忘记初心,想多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主持人:从硕士申请博士阶段,应该怎么准备?

 

卢瑶:申请硕士会更加偏重作品集和作品的呈现效果,尤其是像东艺大武藏美多摩这类,他更注重于作品及整体的连贯性,但是在博士期间更看重的可能是你的研究计划书。教授看重的是你有没有自己敏锐的嗅觉,可以嗅到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个很尖锐的社会热点。


第二是研究方法,看你能不能运用一种比较好的研究方法把它解决掉。

 

第三就是你的规划,他会看你的阶段性成果,例如 说你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要调研,第二阶段可能是推敲,第三阶段是落实或者模拟模型之类的计划,他会看你的逻辑思维。

 

如果说你的方法和计划很有条理,教授一看就是可以去完成的,并且是他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课题项目,他会更青睐你。

 

主持人:什么样的作品集会更出彩?

 

华夏:逻辑性,如果你能把作品集变成一本故事书,教授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是最成功的。还有就是作品要有一定的数量,例如通过五六个来作品对你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展现,不要拘泥于自己最擅长的某个点,去多尝试展现更多可能性,合理划分作品课题的比重。

 

卢瑶:逻辑性这点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我觉得就是那种能打动人的作品。真正用心观察生活发现一些被我们日常习惯性忽略的东西,但你就能发现并且把它变成自己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设计师应该做的事情。学着用自己的角度去切入生活,也许能做出特别让人感动的设计,这个非常重要。

 

主持人:在日本学习生活的体验感受最好的是?

 

华夏:日本有很多亲子活动,每周甚至每天都会有在特定区域组织相当于workshop形式的活动来拉近亲子关系,这对于我来说比较有感触,因为我喜欢研究亲子关系,家庭和具有生活感的产品,这让我未来的研究有一个很好的调研场所,我觉得很有价值和意义。

 

卢瑶:日本设计的氛围和学习的环境是渗透到生活里的。日常的展览特别多,而且和观众之间没什么距离感和边界感,十分随意,很多空间都是对外开放可以直接进去参加的,这点特别好。

 

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某幢不知名的建筑,顺着海报直接走进去,里面或许就有某位大师的作品在展览。玩的过程中就能长很多见识,这个是我觉得最棒的一点。

 

 

访谈部分节选就到这里啦~

再次感谢华夏和卢瑶同学的精彩分享!


 

想要观看完整访谈的同学们

↓可以戳下图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下列图片解锁更多!